1979年,有个中国访问团赴美考察基础教育,认为美国孩子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下午1点多就放学回家;课堂乱如集市……得出结论:美国基础教育病入膏肓,20年后中国的科技将赶上这个超级大国。
同年,美国也派团考察中国基础教育,认为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学生,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学习最好。结论:再过20年,美国的科技将被中国甩在后面。
27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又培养了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作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美国的科技继续领先世界……
各方说法
李萍(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培养“学生”而不是“考生”
美国的父母都怕自己的孩子跟别人一样,但中国的父母都怕自己的孩子跟别人不一样。教育是要创造差异的,而不是要把所有的人变成一个模子倒出来的。
天赋教育强调挖掘学生的个性,同时它要培养“智慧的孩子”而不是“聪明的孩子”。聪明和智慧区别的,聪明只是智商高,智慧则是知识和经验,你还得运用这些东西去创造出新的东西。
中国的基础教育注重学生的智商,给他们一个规格的指标,让他们都成为“考生”。而美国天赋教育重视情商,这决定了他们培养的是“学生”。学生与考生最大的区别,是学生的“学”的主体是在学生自己。而考生只是一个记忆的工具而已。胡文俊(执信中学党委书记)
重点中学搞的是超前教育
美国天赋教育,主要是观念问题,如果我们的家长教师都有天赋教育的理念的话,学生会从中大大受益。
但现在不少中学的重点班都不是在进行发挥学生潜能的天赋教育,而是进行以升学为目的的超前教育,导致了尖子生优秀学生潜能没有得到很好培育。其实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如果能够很好地实施,是能解决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问题的,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一个过程。封耀明(南武中学校长、广州市政协委员)
如果不考试,我们的课堂也生动
“中国官员最怕我们学校跟其他学校不一样。”千万百计把学校标准化,例如校长三年一轮换的制度,学校怎么可能有特色?
天赋教育就是扬长教育。我们的教师都愿意让学生有特色,但是这种体制下是不可能的。例如学校教师招聘,本来在试教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很有才华的老师,但政府规定一定要通过统一笔试,结果通过笔试能招到的都是中规中矩的教师,他们擅长应试,也擅长对学生进行应试教育。
我们学校现在很多课都上得比美国天赋教育生动得多,但是考试来临的时候,谁也不敢不应试。林伟贞(文德路小学副校长)
教育体制缺陷家长可弥补
中国的基础教育不应该那么悲观。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每个教师都要面对这么多的学生,我们很难个性化地去对待各个学生。我们的教育在这种资源这种条件下,还是作出很大贡献的。
我认可天赋教育的理念,我觉得在目前的机制,我们就可以去开展天赋教育。我的很多同事都认为不可能实施。为什么呢?他们认为如果办天赋班就变味了,到时我们要面对的只是家长们穷尽手段想要把孩子挤进天赋班。所以,在目前我们这种机制下,美国的天赋教育是很难实施的。
但我始终认为最了解孩子的是家长,家长应该有高于教师的视野和想法。他可以给孩子选择合适的教育资源,尽量去创造机会去发扬孩子的潜能,这样孩子的天赋潜能就能被挖掘,有个平台给他展示,他就不会厌学。秦社彩(学生家长)
学校没有预留足够空间
我想说的是,家长是有教育思想的,但是学校不留时间和空间。就像我的孩子喜欢高尔夫球,拿了很多奖项,我想下午早点带他去训练,但是老师都不同意,觉得影响他的学习。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有多累,初中生、高中生有多累,有多少的时间与精力花在重重复复的做题与考试上。但我也了解,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闲得慌,特别是课业较少的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彻夜或整日打游戏、QQ聊天等;既浪费大好时光,又消磨意志,真的很为他们可惜。
为什么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为什么曾经的“高材生”在受高等教育期间或之后却不能顺理成章地开花、结果?孩子们的努力最后换来的不是人生的真正收获与所需,甚至有很多学生在踏进大学之门后,还走上了轻生之路?
这不仅是遗憾,更带给我们一种刺痛。谁之过呢?不能说与以考试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无关。谈维新(学生家长)
家长先要提高自身素质
我呼吁家长要想教育好孩子,就要以身作则。其实孩子的所有缺点都可以在家长身上找到,有怎样的父母就有怎样的孩子。所以要教育孩子首先要从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开始。很多人来请教我怎么教孩子教得能考上北大,我毫不谦虚地说,如果你没有我的素质,你就别期望能教出一样的孩子。
专家点评
罗明星(广州大学社科部副主任、副教授、博士):
天赋教育难以实施
天赋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因材施教,实际上是帮助学生把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同时,天赋教育也对教育的平等理念作了很有见地的阐释。一般我们说教育的平等是对学生的一视同仁,但天赋教育倡导要用不平等的教育对待天资不同的学生。相反,如果用平等的方式对待天资不同的学生,反而对学生不平等。
此外,美国天赋教育与中国的天才教育的区别,就是把教育本身回归到人自身的发展,以对学生个体的关爱为基础,没有让教育沦落为纯粹的智力化的标准。
在中国推进美国的天赋教育,在理念上借鉴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实际操作非常困难,甚至是不现实的。首先,目前教育工作者用教育的行动来表达我们教育的理念的权力是丧失掉的,在体制的压力下,校长、教师不能按自己的教育理念实施教学。其次,现在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把孩子短期教育当成终极目标,缺乏长远的规划。家长只要求孩子读好书考上大学,找好工作。孩子一旦毕业找到工作,对未来的追求、所有的向往都丧失掉了。
再次,在中国的学校里,评价学生都是以考试为中心,导致教师把自己的行为归于一统,丧失了教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丧失了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
以上问题是教育本身无法解决的,必须从社会的层面上才能解决。目前整个社会都处在一种对教育的盲目追求中,大家都采用一种斗争的方式来进行这种竞争,家长孩子教师都处在痛苦中。如何解脱是教育本身无法完成的,应该通过整个社会共同的努力。
钟明华(中山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传统教育过于功利
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栏目中,有一期是中美各十二个中学生的价值取向的选择。价值取向共有五组:真理、智慧、财富、权力和美。美国的学生毫无例外选择的都是“智慧”和“美”,而中国的学生除了一个选“美”之外,其他都选择了“财富”和“权力”。
此事令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经世致用”,始终是把知识跟“有用”结合在一起的。“学而优则仕”,这就最典型地体现了我们把知识跟某种实用价值捆绑在一起。因此,我们没有对世俗的超越,没有对知识的追求,没有对真理的追求。
到了近代之后,我们也依然对教育赋予了一种不可承受的东西。如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救国”,到今天的“科技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把教育都当作一种功利来看,这本身就是对教育本体的误导,而没有培养人对知识真理的追求。
在这样一种功利追求之下,我们的父母、社会、学校自然就没有关注知识的价值。所以我们只有考生没有学生。这样一种知识功利观才是对教育的最大伤害。
因此,我觉得天赋教育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在教育观念上。中国文化当中,这种经世致用的价值理性过早地遮蔽了孩子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到市场经济以后,这种功利倾向更加遮蔽了教育自身的价值。
肖建彬(广东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常务副主任):
中国教育就像复印机
人人都说要培养人才,但是什么是人才,这是一个最富争议的话题。
在中国,从统一考试到标准答案,从教育学生要预防枪打出头鸟,我们都要求大家思想统一。尽管中央对创建创新型国家很倡导,但是我们的时代和社会依然都不主张、不容忍创新,我们经常会发现,创新程度越高,遭遇的抵制就越大。
中国教育有点像一部复印机,一批批一代代地复制人才,只不过不同时代传输的文档不同,用的字形不一样,但它复制的本质没有根本改变。
事实上,在几十年前,中国就有教育家呼吁进行类似的教育。1943年陶行知就为了培育创新型人才,形成创新性民族,那时就建立了“创导教育”,他写了一篇论文《创造宣言》,并且提出著名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和解放儿童的空间。
人人都有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天赋,但是要真正成为创新型人才,就须接受创造教育。不接受创造教育,这种禀赋就会遭到扼杀。所以我认为,好的教育就是顺应人的禀赋,叫创造;坏的教育就是扼杀人的禀赋,叫复制。
如果我们能把教育问题交给专业人士,把发展教育问题交给政府和社会,让有权管理教育和评判教育的人给教育松绑,那么中国教育要绽放创造的光芒,就为期不晚了。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全国千千万万的学子此时正在为考试苦苦备战,中国应试教育此时又到了一个检验的时刻。曾经以《素质教育在美国》、《高考在美国》等书籍轰动中国教育届的旅美作家黄全愈此时再有新作———《培养智慧的孩子:天赋教育在美国》。新书给中国教育提出一个个尖锐的问题:中国的基础教育为什么不能承载世界一流大学?科技的摩天大厦以及诺贝尔奖台需要什么样的“基础”?
针对黄全愈提出的问题,家庭期刊集团日前组织了大、中、小学名校校长、专家学者以及家长代表,就“目前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美国式的天赋教育能否在中国实施”展开了讨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