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气质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学习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养成气质,也就是相对稳定的思想意识的习惯,而现在的孩子,学校灌输太多,父母介入太深,学习重点放在直接获取知识这样的短期目标上,实际上伤害的是孩子气质的养成,和一生的潜力。

        我们形容读过书的人有这样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书中的底蕴会发扬在人的气场之中;但从现在的学生身上却很难看出这样的气质,很多知识与能力看上去都很强的孩子,反而显得暮气沉沉。

        美国教育学家Lilian Katz教授有一个理论,即学习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养成气质,也就是相对稳定的思想意识的习惯,而现在的孩子,学校灌输太多,父母介入太深,学习重点放在直接获取知识这样的短期目标上,实际上伤害的是孩子气质的养成,和一生的潜力。

【本文源于真实故事,在征得当事人同意之前提下,作为案例与读者分享。在此我对X女士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X女士是一位女强人,举止优雅,事业有成。她在孩子教育上花的心思,用她的话讲,“绝对不会比花在自己企业上的少”。

        和X女士认识的三年多时间里,我看到了她为儿子的付出:有关她儿子学习的决定,大至高中择校,小至补课老师的选择,她都会亲自过问,并时常和我深夜长话讨论。

        在讨论中,我常常会被X女士在某些专业度很高的问题上的钻研之深所震撼。但我总隐隐觉得哪里不对。直觉告诉我,她介入孩子的教育太深了。所以,我以朋友兼专业人士的身份劝她:放手一点,花多一点精力在你的事业上,也许会更好。她告诉我:

        Larry,事业上再大的成就都无法弥补孩子教育失败的缺憾。

        她说得没错。她的确也很认真,也做到了尽可能地专业。但坦率地说,在和这位妈妈交流了几次后,我已经大致能想象出她孩子的轮廓了。后来和孩子的接触也几乎印证了我的判断:被动消极,缺乏主见,回避决定。

        虽然有各种补课,但成绩平平。更令人不安的是,年纪轻轻的他身上,我看到了一股沉沉的暮气。

        强势能干的妈妈,往往伴随着消极怯懦的孩子。除去天性足够强大的孩子,上述现象几乎是家庭教育里的一条铁律。这个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应该关注并培养的核心素质是什么?

        说知识,显然是落伍了。大部分家长会说是能力。但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和体会,能力也还不是教育之核心目标。抛出我个人观点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在此介绍一位杰出的美国教育学家Lilian Katz教授关于学习的理论。深刻理解她的理论,将有助于我们审视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措施是否适当。

        Katz教授认为,孩子在进行任何一项学习活动时(读书、做算术、背单词、学琴、跳舞、野外探险……),学习会在三个不同的层面上同时进行: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气质(disposition)。

        以读书为例:

        在知识层面上,孩子可能在读书后认识了新的词汇,了解了一个历史事件,或者理解一个物理定理;

        在能力层面上,孩子可能在阅读中掌握了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查阅参考资料的能力;

        在气质层面上,孩子可能从阅读中获得了灵感和启发并由此而产生精神愉悦感。

        Katz在综合大量实证分析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学习活动的三个层次中,气质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最重要的目标。

        所谓的气质,按照Katz的说法,就是“相对稳定的思想意识的习惯”。按照这种说法,乐观、悲观、好奇、冷漠、自信、怯弱都是“气质”。

上一篇:研究“研究”
下一篇:中科大教授:小学奥数题我都做不起

相关新闻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